AIDcard團隊成員的學校/單位:1. 國立政治大學2.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想解決的社會問題問題描述:數位落差不僅限制高齡者享受數位便利,還可能加劇其社會隔離感,對心理健康產生負面影響。若高齡者能掌握基本數位技能,便可提升生活自理能力,並增進與家人及社會的連結。目標群體:因數位落差而難以適應現代科技的獨居長輩。負面狀況:許多獨居長輩因數位落差無法適應現代科技,陷入生活困境。學習數位技能時,記憶力衰退和理解力下降常讓他們倍感吃力;操作複雜的科技產品時,容易產生挫折感,甚至放棄嘗試。加上視力退化、老花眼等生理限制,使他們在閱讀小字體或觸控操作上遭遇更多困難。嚴重性:未能有效解決數位落差問題將對老年人及整體社會帶來多重負面影響。視力、聽力、記憶力和認知能力的衰退,讓老年人在使用科技時的挑戰遠高於年輕人(Qian, 2024)。技術隔閡不僅妨礙日常生活自理,還會使其在數位化社會中感到孤立,增加憂鬱和焦慮風險。此外,部分老年人因擔心頻繁求助會增加家人負擔,而選擇回避科技,進一步加深社會隔離(Tanprasert, 2024)。如果不積極干預,高齡者將無法享受數位便利,生活品質下降,社會照護負擔加重,進一步擴大社會不平等並影響高齡化社會的穩定發展。參考文獻:Qian, Z., Fu, J., & Zhou, Y. (2024, May). Overcoming Barriers, Achieving Goals: A Case Study of an Older User's Technology Autonomy. In Extended Abstracts of the CHI Conference on Human Factors in Computing Systems (pp. 1–7).Tanprasert, T., Dai, J., & McGrenere, J. (2024, May). HelpCall: Designing Informal Technology Assistance for Older Adults via Videoconferencing. In Proceedings of the CHI Conference on Human Factors in Computing Systems (pp. 1–23).問題樹:樹幹與根主要問題(樹幹):高齡者面臨嚴重的數位落差。原因(根):技術背景落後:高齡者成長於數位革命前,對現代技術陌生且抗拒,常依賴家人協助。教育和接觸機會不足:高齡者在成長過程中數位技術尚未普及,缺乏學習數位工具的機會,對新技術感到陌生和不安,學習資源有限。技術恐懼和技能不足:對數位工具使用頻率低,無法有效過濾資訊,導致數位焦慮。社會結構變遷和年齡歧視:社會對高齡者學習新技術的期望低,年齡歧視現象普遍,進一步降低學習動機。數位安全意識缺乏:對數位詐騙警覺性低,增加對數位工具的抗拒心理。影響(葉子)生活品質下降:無法享受數位化便利(如遠程醫療、線上購物),使日常生活更困難。社交孤立和心理壓力:難以有效使用社交媒體,社交圈縮小,與家人和朋友聯繫減少,導致孤獨感和心理壓力增加。社會不平等加劇:缺乏數位技能使高齡者難以參與數位經濟,在消費和金融活動中處於劣勢,進一步擴大社會不平等。家庭和社會負擔增加:家人需花更多時間和精力協助高齡者使用數位工具,社會也需投入更多資源來支持高齡者適應數位化。學習曲線和抗拒感:高齡者學習數位工具的意願低,面對數位技術時容易產生挫折感,進一步降低適應數位社會的能力。設計思考分析問題定義:如何幫助高齡者克服生理退化對科技使用的挑戰,並提升其技術自主性?人物誌特性:許多高齡者,特別是居住在郊區或偏遠地區的老年人,正面臨數位落差的問題。他們大多數獨自生活,對數位技術懷有興趣,但因視力、記憶力和認知能力的逐漸衰退,在學習和使用現代科技時遭遇諸多困難。此外,高齡者往往依賴家人或朋友的幫助,這種依賴感讓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產生挫敗感與自卑感,進一步加劇了社交孤立的情況。根據統計,65歲以上老年人口比例正逐年上升,預計將從2024年的19.2%增長至2070年的46.5%。隨著高齡人口的持續增加,數位技術在提升他們生活品質方面的重要性日益凸顯。然而,許多高齡者在學習數位技能時,經常因生理與心理上的雙重挑戰而感到無助,甚至進一步孤立。他們渴望像年輕人一樣,能夠輕鬆運用科技與家人聯繫、參與社會,但在學習過程中,複雜的操作往往讓他們感到挫敗和沮喪。為解決這一問題,必須針對高齡者的需求設計簡單易懂的數位輔助工具,幫助他們克服技術操作上的挑戰。同時,增強社會支持與教育,提供適當的數位學習機會,提升他們的數位技能,從而幫助高齡者更好地融入數位時代。在高齡者人口比例日益增加的背景下,社會應該給予這一群體更多關注與支持,確保他們能享受到科技帶來的便利與福祉,實現更高的生活品質與社會參與度。原型說明 1:當用戶啟動應用後,數位輔仔會自動擷取並分析當前的手機界面,針對特定情境提供操作導引與功能介紹。例如,當用戶正在瀏覽 Facebook 短影音時,數位輔仔會自動浮現提示圖卡,清楚標示出如何播放/暫停影片、按下“讚”、留言或分享影片等操作方式。這些提示圖卡不僅展示基本操作步驟,還包含相關功能的詳細說明,例如分享功能的適用場合或留言的互動技巧,讓用戶了解每個操作的目標與意圖。所有內容均採用清晰簡單的圖文設計,方便用戶快速理解並實踐。透過即時的操作協助,數位輔仔幫助用戶在探索新技術時降低挫敗感,快速熟悉各類數位工具的使用,提高學習效率與自信心。這項創新解決方案不僅提升了高齡者的數位技能,也讓他們的數位生活更具自主管理的能力和樂趣。原型說明 2:當用戶下達文字輸入指令後,數位輔仔將在螢幕上動態呈現操作步驟,為用戶提供直觀的指引。每個步驟均以醒目的圖示搭配簡潔的文字描述呈現,幫助用戶快速理解並按指引操作。 例如,當用戶需要執行較為複雜的任務,如透過網絡銀行進行轉賬,數位輔仔會逐步引導用戶完成整個流程: 1. 登入帳戶:展示如何輸入帳戶名稱與密碼,並點擊登入按鈕。 2. 選擇轉賬選項:引導用戶找到並點擊相關的轉賬功能。 3. 填寫轉賬資訊:協助輸入收款人資料及轉賬金額。 4. 確認交易:提醒用戶檢查資訊無誤後進行最終確認。 每一步的指示都設計成易於辨識的標記,搭配操作區域的視覺突出效果,讓用戶能夠精準完成操作。這種動態分步展示不僅降低了操作錯誤的風險,也有效提升用戶對科技的信心,讓高齡者能更加輕鬆地融入數位化生活。原型說明 3:數位輔仔結合中文與台語語音辨識技術,專為高齡者設計,透過語音輸入即可輕鬆操作應用,大幅降低學習門檻與使用難度。用戶只需說出指令,例如:「幫我放大留言字」或「幫我打電話給孫子」,數位輔仔便會即時解析指令,並動態提供操作指引:視覺化指示:應用會在螢幕上突顯相關按鈕位置,並附加簡單明瞭的步驟描述。動態導航:對於較複雜的指令(如撥打電話),數位輔仔會引導用戶逐步完成:顯示聯絡人清單並協助選擇目標聯絡人。突顯通話按鈕,提示用戶點擊進行撥打。這種語音結合視覺化的操作方式,讓高齡者能輕鬆上手數位工具,無需擔心操作錯誤。透過簡單的語音交互,數位輔仔不僅提升了使用效率,更加強了高齡者的科技自信,幫助他們更自在地融入現代數位生活。原型說明 4:數位輔仔搭載眼動追蹤技術,能即時捕捉使用者的注視點,並根據其視線動態自動放大介面上的特定區塊,提升操作便利性與內容可視性。功能描述:即時捕捉注視點:當使用者的視線停留在螢幕上的特定區域時,數位輔仔會即時偵測並分析注視點位置。區塊放大顯示:系統自動放大該區域,並突出重要細節,使文字與按鈕更清晰,方便視力不佳的使用者辨識。此功能專為視力退化者設計,透過自動化的注視點放大,提供直覺式操作支援,讓高齡者能更輕鬆地瀏覽和使用手機介面,全面提升數位生活體驗。